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充實的季節,經過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和夏天的繁華茂盛,多少流轉和沉淀才有了清美的秋。如同對秋天“收獲“的期許一樣,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太谷的探秘之旅。期間,有幸采訪到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頂級制藥大師、終身藥師,現年93歲高齡的柳子俊,聽這位掌握了中藥炮制行當里的大部分絕技老藥工講述自己和中藥的那些事兒。
山西太谷,這座始建于西漢的歷史古城,與祁縣、平遙一樣是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明清民國時期這里富商巨賈云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久負盛名的宮廷圣藥“龜齡集”和“定坤丹”也出自這里。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么經歷歲月風塵的太谷就好比是河中的沉船,滿載著昔日的榮耀與繁華靜靜地躺在河底,凝固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而柳子俊這位從事中藥炮制七十多年的老藥工則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見證者之一。
從“臨時工”到傳承人的蛻變
1941年,17歲的柳子俊為求一口飯吃,在保舉人的擔保下,走進了家門口那條街上一家赫赫有名的老藥店廣升遠,也就是現在的廣譽遠,由此拉開了這輩子和中藥的不解之緣。那個時候藥行很苦且準入門檻并不低,各處招店伙計的時候,先由擔保人引見,經過掌柜的一番考核,在被正式“錄用”后,需要擺上香案燒香磕頭并吃過“上工飯”之后,才算正式上工,柳子俊就是這樣開始了學徒工的生活,每天除了基本的功課外,還得伺候好師傅們,包括送夜壺、打洗臉水等瑣事。
然而,即使吃上了“上工飯”,但剛開始并不算正式工,期間一般需要經歷三年的“閑住”,說白了就是考核,最后留下來的才算是正式的學徒工,這就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死磕”精神,用柳子俊的話說還得有“靈性”,就是不能太木訥。所幸的是年輕的柳子俊經受住了考驗,最終留了下來成為正式的學徒工,白天在柜臺上不停地包裝藥材,晚飯后學著制作藥丸,每天上工時間至少12小時。
從“臨時工”到正式學徒,從學習包藥、制藥丸到炒藥,再到掌握秘方產品龜齡集、定坤丹等中藥炮制工序和技術,直至接觸到龜齡集炮制技藝的核心技術—銀鍋爐鼎升煉技藝,一路走來的艱辛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拔业奈幕潭炔桓?,只能靠慢慢磨,人家有文化的都去搞業務、財務、會計,像我們文化不高的就只能耐心學、用心做,沒有捷徑?!绷涌≌f。雖然已是93歲高齡,本應頤養天年,但老爺子仍不忘學習,廣譽遠的內部刊物、報紙雜志以及好多醫藥論著都擺子老爺子的案頭,眼睛不好就用放大鏡,甚至還做筆記。
藥品繁雜各有各的炮制法
對于廣譽遠來說,今天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可能就是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兩個國家保密配方和三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廣譽遠總共擁有103種中藥古方,除了這三個“寶貝”產品之外,還有麝雄丸、玉樞丹、止血生效丸、塞金化毒散、牛黃千金散等,皆屬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國人養生智慧的結晶,其中的好多產品柳老爺子都親自做過,要知道這些古方各有各的炮制方法,比如鹿茸,定坤丹的鹿茸是用黃酒炮制,龜齡集則用的是陳醋,要系統掌握其中的奧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麝雄丸、玉樞丹要在端午節午時在太陽底下配比,為了保持氣血循環,配比所需的牛黃、麝香等要等做藥丸時再撒;龜齡集要在節至配比,黃道吉日上鍋升煉36天,升煉期間外人不能進入,我們在樓上用木炭火升煉,除了從事龜齡集制作的人外其他人不能登樓,當時有‘龜齡集禁令十條’,很保密的,并且在溫度上還講究用大火、小火、中火;定坤丹比較簡單,配料、攆成面子、合成丸藥……”柳老爺子如數家珍盤點著,似乎所講述的這些就發生在昨天一樣。
熟悉中藥的大多數人都知道,中藥炮制是根據處方要求進行,而中藥處方原理依據的是“君臣佐使”和古老的五行文化。廣譽遠的24小時烤制姜炭,包括過程中對陰陽土的講究;3年日曬夜露,20公斤的醋曬成1公斤的醋膏;九蒸九曬熟地黃等,都遵循的是這一原理??梢哉f我國的中醫藥學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其中中藥炮制技術是中藥的根本。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考慮到人工成本、量產等問題,許多傳統的炮制工藝已發生變化,甚至被丟棄,掌握這些技法的人越來越少。
對此,柳子俊老爺子的看法是,變革是必然的,比如廣譽遠龜齡集的制作中就曾把傳統的木炭升煉改成電升爐升煉,“但不管如何變革,都不能把遵古法炮制的辦法拋掉?!边@是一位九旬老藥工的叮囑,也是一位中藥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的期許。在左鄰右舍的眼中,老爺子是出了名的“好人”,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善待身邊的人和物”,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他弟子更不在少數,老子都是手把手教,親自監督徒弟炮制?!拔移獠缓?,但不打徒弟,我會對徒弟說:你的親朋好友吃不吃藥,如果吃那就好好做藥,不要含糊,做藥要憑良心?!崩蠣斪诱f。
如今老爺子雖已經93歲高齡,但精神矍鑠,他說自己一輩子沒吃過西藥,現在每天吃2粒龜齡集膠囊。聽周邊人講有時候老爺子還自己騎自行車出去,我們一行人也在他的屋子里見到了自行車,只是耳朵有點背,需要大聲講話他才能聽得清楚,愿老爺子一直健康下去。最值得欣喜的是老爺子的兒子柳惠武早已接過父親的手藝,繼續傳承中藥的古法炮制,父子兩代人同做一件事兒,這不正是今天所講的“工匠精神”么?如今柳惠武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